我想你也可以做到这一步,但再往下该如何设计呢?简单思考几秒钟由于都是图表,略显枯燥。我想你第一反应是找些图片来丰富画面,比如这样:它似乎更好看了,却也更失败了!当信息量较大时,过多的花时间在背景修饰上,只会压缩核心信息的展示空间。问你个问题:做这页PPT的目的是什么?但凡看过内容,我想你都能给出答案:消费者画像。如:80后、已婚、妈妈、高等学历等,而这些特征刚好一一对应了下方的图表:如年龄、婚否、是否有孩子、学历等。但由于图表的颜色过多,你可能无法快速反应过来。将与目标画像描述一致的子项标注为蓝色,其余灰掉,立马清晰了许多!接着给每个图表添加一个结论(如本科以上60%,80后53%等):其中孩子那项我都给了灰色,因为这个图表仅仅从孩子的年龄划分,没有与目标画像特征直接对应的数据,所以我建议可以补充一下有孩子的占比。如果能做到这一步,那么恭喜你已经超过身边80%的人了!首先问个问题,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个人,你会怎么说?我想这应该很简单吧: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毕业院校、在哪里上班、结婚与否、是否有孩子等,大抵是这个思路和顺序,从基本信息再到细节描述。它的顺序是:学历、性别、孩子、年龄、婚姻、职业。与习惯不符,重新调整下:目前的图表都是环形图,当子项数量多时,很难看出各部分的对应关系,有些晕。年龄和学历:选择了堆积条形图,方便看出各部分的占比。职业:选择了柱状图,方便看出各职业的分布,且一眼看出子项间哪个最多。但由于空间有限,图例不能用一排放下,导致文字倾斜或分成了两排,对应关系仍不清晰。不仅能清晰的识别对应关系,还能一眼看出哪项最多,一举两得。同时用男女图标代替性别(因为比例很接近,我觉得可以不用图表),更为直观;孩子这项也替换成了堆积条形图,节省空间。当然图表的选择并不唯一,只要符合展示目的且排版合理即可。回顾整个过程会发现:与其说是在做设计,它更像是在解一道证明题:明确核心论点、找到论据、并通过设计让论据与论点一一对应,以进一步凸显主题。你学废了吗?觉得不错的话请一定记得点击右下角【在看】告诉我。最后感谢你能看到这里,我将这份课件的源文件整合分享给你,希望你会喜欢——
公众号:Slidecent
原文链接:绝了!一页PPT放6组图表,这还怎么玩?【实战改稿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