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llo,大家好,见字如面,我是常小二。
最近经常有朋友问我:
做PPT老是没有灵感,经常在做PPT之前,感到没有方向,平时看的灵感也不少,但是做的时候就是想不到,该如何去学习?
今天又来跟大家来聊下,关于自我的灵感收集和学习。
之前我也写过一篇关于PPT灵感来源的文章:
先聊聊关于收集灵感的误区:

收藏=学习
平常在做PPT时,为了提升审美和丰富设计版式,我们会大量收集各种灵感创作图,甚至还会将灵感图依次排列好类别,放进不同的文件夹或是资源管理器,待需要的时候再进行调用。
可能有朋友会说:
○ 对呀,这样做没错啊?不收集灵感,哪有灵感想法去做呢?
是的,毋庸置疑,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,但是,这个做法还不够全面,同时也是我们存了大量灵感资源可还是没有想法的根本原因,因为只停留在收集上。
这里先聊一聊,我个人的收集方式。

我非常喜欢在生活中去寻找,有时有目的性的出门逛一天,或许比电脑面前来的多、来的深。
在真实的生活中收集灵感,我们的视线其实会更聚焦,而且看到某个广告画面,通过光线和角度,和实际的材质和触感,也能启发不一样的想法。
特别是在户外看到有趣的内容,会使我驻留,然后用手机拍照,实际看到的会印象更加的深刻。
(拍摄地点: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)
反之,有时在网上搜集灵感,反而因为太多太广,大脑会下意识的进行不断的搜索寻找,大脑会说:或许还有更好的。
根据我们固有的习惯,大脑认为收藏了就是会了,久而久之,收集灵感,其实就是一个举手之劳、存一存的这么一个过程,而错漏了最关键的步骤,将知识内化,而关于内化,有主要三部分。

我们面对收集的一张灵感图,那么如何才能将图里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呢?
比如,在网上找到的一张图来举例:
如果仅从思考层面出发,从画面里可以学到知识点有哪些呢?
比如,除了画面中的配色和字体很好获取以外,还可以分析画面的主要组成对象:
2.拿着书的小女孩
3.飞散在空中的书本
可按自己的对画面的构成去尝试理解意义,再来思考这些元素可以换成什么?
比如:
○把中心人物换成一部平板,表达出一部电子书容积很大
○把飞散书本换成教师上课的图,表达出长大后的梦想
○把飞散书换成飞散的纸张,小女孩换成有情绪的人,表达作业太多的烦恼
○把飞散的书本换成房子、汽车,女孩换成成年人,表达出成年人对生活的压力
○把飞散的书本换成金币,小女孩换成存钱罐,表达出要正确理财方式
○……

灵感就在我们身边,就像在一家奶茶店里看见的一张清爽的海报,吸引了注意力,觉得设计的挺好,但具体好在哪里呢,就需要我们先对画面构成做分析研究。
通过拆解画面元素,我们了解和学习到了:
○形状组合:通过6个椭圆组合与虚化换色过的椭圆相叠加就能做出朦胧小花。
○文字拆分:通过布尔运算拆分功能能将字体样式笔画做的更有特点。
○文本效果:通过对文本设置文字效果,配合曲线,就能让整句文案生动起来。
拆解出来后,再通过细小的变换,比如更换形状、变换字体样式和文字效果来再次熟悉技巧。
当然啦,还没结束。
我们再回到刚刚的这个画面来,画面中具体的技法通过拆解学习后基本掌握,那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下画面的布局规划。
根据画面分析,我们得出:
○左右布局:左边主体元素,右边主题文字,从阅读顺序和布局来看,第一眼产品映入眼帘,往往也是传递出产品的重要性。
○场景搭建:因为产品融入山茶花,所以在配图选择了更自然的实景配图,传递出绿色、清晰的味道来突出产品。
○主题文案:文案上也值得学习的地方,用耳熟能详的农夫山泉广告语来赋予到产品上,传递出产品的健康与浪漫。
通过以上内容分析和前一步拆解的练习,把产品换成了“粽子”,延伸出一张关于粽子的产品海报。
当然,画面设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,但这里主要想表达的点是:
学习一份海报,收集一张灵感图,其实都需要有意识的掌握从拆解到延伸整个过程,只有经过自己练习了,由点到面的掌握了精髓,才能正在内化成自己的知识。
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「粽子」
即可获得本案例练习源文件。
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
非常希望得到您的 「 在看 」 与 「 分享 」
下期再见
——
公众号:常小二PPT
原文链接:原来PPT设计灵感是这样出来的~(思维篇)